不補習,考不好? by Julius
- Ondy Ho
- Dec 11, 2018
- 5 min read

我的學生常常跟我分享:「老師,我今天數學考100耶!」「我的作文成績從來沒低於90分唷!」「你看!(翻著作業本秀出自己的分數) 」基於禮貌,我會給他們口頭上的鼓勵,然而在另一方面,曾經身為學生的我,並不想助長他們只重視分數的偏差價值觀。台灣的教育環境很特殊,幾乎只要有關任何學問、知識、技能、工作等資格考試,幾乎都脫離不了補習,一旦有應對考試的需求,就有補習班老師、專家等人才供給,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在學生時代:國、英、數、自、社之外,語言檢定:英檢、日檢、韓檢,大學轉學考科目,研究所考試科目。公職考試:高考、特考、普考,初等考。工作相關考試:電腦證照、金融證照、水電、冷凍空調證照,設計類別證照,空服地勤……,族繁不及備載,補習班幾乎自成一個教育系統。

這不禁令我產生很大的疑問,我們學習一項技能,學問或知識,一定非得去補習不可嗎?還是我們為的只是通過考試,根本不是為了學東西的?這裡有兩個層面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想考好是否非得補習不可?」「補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來談談從小學英文的我們,在我的求學過程當中,第一次接觸英文大約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現在已經下修到一年級),若是以當時的經驗來計算,小學讀四年,國中讀三年,高中讀三年,大學讀兩年,每一位大學畢業生至少花十二年在學習英文,反觀台灣人民平均英文水平,在亞洲國家排名為第十一名,還落後常被我們取笑英文發音的日本,這項數據背後帶來什麼樣的訊息?我們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回顧一下過去,我們怎麼學習英文的,在小學也許部分的學生去上兒童美語,跟著老外說說唱唱,學習簡單的英文單字,句型,接著開始學習發音規則。到了國中,開始背文法(就如同背數學公式),以考試為取向的學習方式,填鴨式的英文考卷。使役動詞:讓做有幫後面加原型動詞,與現在事實相反用過去式,與過去事實相反用過去完成式,關係代名詞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省略,什麼時候不可省……。如此這般的學習英文,熟記這些文法,再加上單字量背得夠多,也許我們都能在考試卷上拿到不錯的成績。儘管如此,這麼做真的能夠足以讓我們向其他人宣稱自己學會一個語言或者使用一個語言嗎?多益考試拿到金色證書,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通過,到了國外跟老外講話卻還是吱吱嗚嗚。看原文課本太花時間,最後放棄讀原文選擇看中譯本,渾渾噩噩過了大學四年,想不到出了社會還要具備相當的英文能力才有好工作,繼續輪迴萬惡的英文地獄,再一次的下定決心把英文學好,又或者慶幸終於能跟英文分手,未來在職場上也不用接觸與英文相關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
原因是:「我們根本不會用!」我們學英文只是為了考試,考完試檢討考卷還是為了下次考試考好,永遠在複習的只有答題技巧,只是找到幾個關鍵字,就能夠決定要填入ABCD哪一個選項。到底我們學的是「英文」,還是「英文的『考試技巧』」?。想一想,台灣人的母語是這樣學的嗎?

在檢查孩子們的作業,同時也幫助我回想起學習國語的過程。在還沒進入小學,即便一個字都不認得,我們早就已經會說中文。我們知道要如何從嘴巴發出那些聲音,第一次聽到沒聽過的字詞,聽不懂的語句,多聽幾次也就會了,解釋幾次也就懂了。語言無非是重複,不間斷地學習,我相信就算沒受過任何教育的文盲,也能在台灣生存的很好,就好比美國流浪漢的英文程度,比我們這些學了十幾年英文的人還要好是一樣的意思。我不是要大家去當文盲,或是到美國當流浪漢,只是我們熟知中文、學習中文,難道不就是不停地使用這項語言嗎?國小程度的中文,就能聽廣播、說故事、讀文章與寫作文,在跟一般人溝通上都不成問題。相較之下。我們的英文程度,學了12年,英文報紙大概只看得懂標題,圖片跟圖片旁邊的註解,小說大概看到第一兩頁就是極限,聽新聞、廣播左耳進右耳出,作文能寫100字裡面有一兩句完整的句子就算很不錯了!

為什麼? 我們根本沒在用啊!學中文只是為了考試嗎?如果不懂中文,其他學術領域會因理解能力不足而限制學習發展,再者,看不懂古文、成語,表達能力不會進步。那麼學英文的目的呢?我可以很篤定的說,在學校跟補習班學的全然是為了考試!老師只在意分數,家長只在意分數,也因此造就了會念書,會考試,就被視為是菁英的價值觀,也窄化了菁英的定義。沒有人肯定學生在其他領域的發展,運動,音樂,美術,設計等,即便是擁有這方面的天賦,在台灣也會被埋沒,被師長、父母規勸走向所謂的「正規人生」,也因為這樣,即便是出了社會,仍然有許多人走不出補習考試的循環,人生沒目標,不知道要做什麼,正值發掘與認識自我的年齡,以及應該用來培養興趣,專長的青春都拿來補習,長大如出一徹只曉得去補習班拼考試,唸書考公職。作為一個成年人,能在社會上立足,要面對的東西從來都不只有唸書、考試而已,如何面對壓力與挫折,處理和解決問題,人際關係,團隊合作,談戀愛,金錢觀,表達能力,批判思考等,這些東西是從小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練習的。然而,如此龐大、多樣的人生課題都被簡化為出社會,進入職場之後才學習、進修。有的人適合在考試體制之下生存,這並不表示他們是天才,也不代表他們會過比較好的人生。與其在別人的主場跟他們拼個你死我活,倒不如多方嘗試不同的領域,找到適合的舞台,證明自己的價值。
回到人生最初的原點,我們是否還需要跟其他人在那只有萬分之一,千分之一的綠取率當中爭取自己都不太確定是否真正想要的榮耀呢?或是繼續盲目跟從時下的趨勢走?若是真的想進入公家機關為民服務,替國家做事,我相信光是有這樣的抱負,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去學習,也能金榜題名。仔細思考是否人人都需要名師整理的重點,歸納出來的考題,精闢講解的課程?或者補習只是求個心安,花錢買懶人包而已?
我的大學教授曾在課堂上提到:「作為一位大學生要具備能夠『獨立研究』的能力。」要是你永遠都要別人幫你做筆記,跟你講這裡畫線,那裡標示重點,那麼知識永遠留在書本裡頭,沒有吸收,大腦也沒有進化。

"Critical thinking", yes, that is what they start telling us that we need when we're in college. We ne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do research on our own(learn), differentiate what's right or wrong(think), and live independently while staying interconnected(help). Do any of you think we can just turn the switch from [obedient] to [open-minded] ? -Andy
Comments